云手机刷脸新规概述
自2025年6月1日起,正式实施,给“数字面孔”上了把安全锁。这些规定回应了公众对“人脸数据云端泄露”的担忧,推动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“合规创新”。该办法划定了两条红线,一是使用场景边界,只有为公共安全服务(如公安布控、交通管理)的场景才能强制刷脸,商业机构不得以“提升效率”等为由随意采集人脸数据;二是空间边界,私密空间内禁止安装设备,直接堵住了偷拍风险。
1.对于云手机而言,其使用场景若涉及刷脸,也需遵循这些规定。商业用途的云手机使用中,不能随意以各种理由强制用户刷脸采集人脸数据。
2.在云手机的数据存储方面,除非特殊情况,人脸信息得存在设备里,不能传到网上去,以防止数据泄露风险。
云手机刷脸的知情同意权
明确了个人在刷脸过程中的知情同意权,这同样适用于云手机刷脸的情况。
1.个人信息处理者需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处理目的、保存期限、影响等关键信息,且变更需重新告知。比如云手机应用在要求刷脸时,不能将相关协议隐藏在冗长的用户协议中,而要用弹窗、加粗字体等突出关键信息。
2.基于个人同意的刷脸行为,需取得“充分知情、自愿、明确”的单独同意,用户可随时撤回同意,且撤回不影响此前处理行为的合法性。在云手机使用场景中,用户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同意刷脸,并且随时可以撤回同意。
3.处理未成年人(14岁以下)人脸信息需监护人同意,并制定专门保护规则。如果云手机应用面向未成年人,那么在刷脸环节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定。
云手机刷脸的使用场景限制
云手机刷脸在使用场景上也受到新规的约束。
1.只有为公共安全服务的场景才能强制刷脸。云手机如果用于商业用途,不能以“提升效率”等为由随意采集人脸数据。例如,云手机上的某些商业应用不能以所谓的“防作弊”等理由强制用户刷脸。
2.私密空间内禁止安装刷脸设备的规定,虽然云手机本身不属于物理空间的设备,但如果云手机上的应用涉及到私密场景的使用,也不能强制刷脸。比如云手机上的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应用,不能强制用户刷脸验证。
云手机刷脸违规的维权途径
若在云手机使用过程中遭遇违规使用人脸识别的情况,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。
1.现场交涉:依据第九条,明确拒绝强制刷脸要求,并要求提供替代验证方式,同时留存书面告知或沟通记录。比如在云手机应用中遇到强制刷脸时,用户可以在应用内的沟通渠道明确表达拒绝,并要求提供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其他验证方式。
2.投诉举报:向网信部门(12377热线)、公安机关或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,投诉时需提供涉事主体名称、设备位置、强制刷脸证据(如截图、录音等)。如果是云手机应用违规,用户可以截取应用内强制刷脸的界面截图等作为证据进行投诉。
3.法律救济:若因拒绝刷脸被限制权利,可依据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停止侵权并主张赔偿。例如,云手机应用因为用户拒绝刷脸而限制用户正常使用某些功能,用户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云手机刷脸新规对行业的影响
新规的实施对云手机行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。
1.推动合规创新:云手机企业需要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“合规创新”,在刷脸功能的开发和使用上严格遵循新规,不能再随意采集和使用用户的人脸数据。这促使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更加注重用户隐私保护,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2.技术改造:一些只有刷脸功能的云手机应用可能需要进行升级,增加其他验证方式。这对云手机应用开发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,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技术改造,以满足新规的要求。
3.用户意识提升:新规的实施让用户更加了解自己在刷脸过程中的权利,遇到违规刷脸的情况会更加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。这也促使云手机企业更加重视用户的需求和权益保护,提高服务质量。